為什麼我們該維護一個人的自尊~

 

小編認為就算有錯也不應該把對方逼到底..只要適時機會教育就好...

 

自尊來自於肯定、鼓勵,而非否定、處罰。

這一點,很值得誤把處罰對等於管教的我們,仔細思量。

 

在跟家長的互動中,兩、三歲的小小孩,就開始使用處罰的例子不少見。

不過,大部分時候,其實效果不彰,因為孩子的成熟度實在還不夠。

這個年紀的孩子,常常不理解自己為什麼被處罰,甚至,搞不清楚自己做了什麼。

他們的行為,大部分受到天生的本能設定而驅動,並非故意或蓄意挑戰大人權威。

 

在我的工作領域裡面,有些孩子,確實是「不能」,而非「不為」。

像是有國小的孩子,感覺不太清楚自己的音量;

有國中的年輕人,沒辦法說清楚自己的情緒,連帶沒辦法把自己行為的動機好好解釋;

有高中的年輕人,他的社交情緒成熟度,還不見得比得上國小學生……

別說孩子,有些大人也有類似的狀況。

我跟少數家長談話時,家長的思考不斷跳躍,停不下來,難以聚焦。

常講了半天,還是回到原點,連孩子的邏輯可能都比家長清楚。

在這種情況下,我認為家長是「不能」,而非「不為」,

因為故意這麼做,對他沒好處。

當我們處罰「不能」的行為,效果不大,

副作用又很多-可能連其他良好行為也都抑制了。

常處罰還有個壞處,也就是擴大了對一個人缺點的關注,

也讓孩子無形中學到從負面角度看人事物的習慣。

在操作上,強化優點是比較容易做到,

又能建立關係的作法,對孩子也是個正面的示範。

自尊是激發人類向上的動力之一,也是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標。

要促進孩子發展良好的自尊,大人要對孩子保持正向期待,接納他的原貌,

了解人都有犯錯的時候,欣賞孩子的優點、注意孩子已經做到或付出的努力……。

一個沒自尊、沒自信的人,做事常採「委曲求全」的策略。

也就是我能力能達到100,但只讓自己做到60,

因為這樣比較安全,比較不會犯錯。

這通常不是父母想要帶出的孩子的樣子,

長期來說,也不會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樣子,因為常有有志難伸之感。

那麼,我們要帶出怎麼樣的孩子呢?

這就取決於,我們是不是能練就良好、正面的自我對話,再類化到孩子身上了!

 

孩子如此,成人也差不多。如果我們因為對方做的一件錯事,

就把他罵到一無是處,用嚴厲的措辭讓他抬不起頭,

那麼,他努力向上改進的力量,也會同時被我們打擊到趴在地上。

 

得饒人處且饒人,給對方一些面子,給關係一條活路!

 

文章來源:Cheer快樂工作人雜誌

http://m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074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學承電腦高雄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